科技部長陳良基談台灣AI產業戰略:打造「科技田」
人工智慧(AI)產業大潮來襲,一度被稱為科技島的台灣自不例外,而且這可能還是繼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,台灣產業在國際舞台轉型升級的契機。今(2017)年2月8日上任的科技部部長陳良基,有台灣科技創新教父的美譽,從台大教授到進入官場,總引領產業創新而行。
農家出身的陳良基接受《English Career》專訪時直言:「產業環境打造如同土地耕種,只要環境基樁有了,自然生生不息;小時候我種田, 現在是種『科技田』。」面對經濟及資源整合的窘境時,他也樂觀以對:「方法對了,什麼都對了。」以下為專訪紀要:
《English Career》問(以下簡稱問):您上任之後推動AI產業不遺餘力,能否請您描述目前政府推動背後的思考邏輯與具體作法?
陳良基答(以下簡稱答):我進了科技部後,就有一種要把台灣產業帶起來的使命感。而AI產業能量大爆發,主要是因為去年發生的兩件事情。一個是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棋王;另一個是IBM可以讀辨所有醫療文獻的Watson電腦,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厲害的醫生助手。科技發展不停地往前滾動,如果整個產業不滾動,就一定會被拋在後頭。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過,在固有基礎上成長也是一種創新。我進了科技部就一直在想,如何提升台灣產業的附加價值,讓新創產業、既有產業,都能透過新的技術,一起往前跑。
從科技業角度來看,發展AI是非走不可的方向,像最近台積電全力開發的AI晶片就開始有很亮眼的表現,顯示出AI技術對半導體產業有加乘的效果。所以,讓產業透過AI而增加升級動能,是我們一定要做的。
談AI產學交流》
讓學術能量被業界看見,形成完整生態系
問:科技部在產學接軌的具體作法是什麼?如何幫助約佔98%的台灣中小企業?
答:我舉大家比較熟悉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(MIT Media Lab)為例,它的模式是學校做創新研發,開放業界挑選,看哪些研究項目對企業的產品或技術升級有幫助,就提供贊助合作、繼續開發;台灣創意設計中心(Taiwan Design Center)就是跟他們學的。
這個模式幾十年來帶動很多公司的轉型和升級。企業參加MIT Media Lab 一年年費要25萬美金,卻有將近100家會員,為什麼願意花?就可以看出它的價值創造有多大。
台灣學界的研發能量相當不錯,也是世界知名的,但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的連結性非常弱,大部分學校還是只專注寫論文,不太考慮實務應用, 提計畫時,也不太考慮這個題目是不是真的可以幫忙解決問題,這個現象必須想辦法改善。
有鑑於此,科技部會撥一些經費來協助學校, 讓學校成立聯盟,類似MIT Media Lab的型態,鼓勵雙方多接觸,把產業界的問題帶進來,才能讓學術研究的理論和知識,真正應用在實務上。
其實產業界想要的就是一個total solution(完整解決方案),希望只要照著方向努力做,就可以賺錢。台灣企業有98%是中小企業,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做創新研發,那誰要幫它?當然就是政府和學校要幫它。
問: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麼辦呢?
答:科技部每年有將近兩萬名教授主持計畫,他們是台灣創新研發的主力;這群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世界頂尖的人才,只是過往沒有和產業結合。我們希望能夠讓學校來提案,以爭取科技部的資源,使學校得以靠研發能量成為主體,做人才培育,近期目標是設置10到20座研究中心。
問:之前科技部宣布投注50億經費發展AI,預計用在哪裡?
答:50億是要用來建置AI的「主機」,科技部預計建置三至四個跨領域型態的大型AI高速運算研究基地。AI必須學習才有智慧,光是記憶沒有用,而且是要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來學。譬如你要教機器人「這個是杯子」,這就跟教小孩一樣,可能要教100次,需要龐大且快速的資料庫。因此,為了提升國內AI產業的研究能量和發展速度, 就必須要有一個很快速的主機,讓各行各業都可以運用。
談政府推動AI策略》
民間帶動應用,政府鬆綁法令和建置環境
問:簡單來講就是政府打基樁就對了?
答:對,我們就是要把這個環境打造好。我只要有夠強的主機,那各行各業、各領域的人想要做AI時,就會比較簡單;他只要想出教導AI的方式,他的資料就可以在我們的主機上,讓它快速學習 。
問:能否舉幾個AI實際應用在台灣垂直產業中的機會點?
答: 主要在智慧環境。像是最近在探討的Smart City(智慧城市),首先是智慧交通,再來是智慧醫療,這些跟民生密切相關的產業會先發展起來。當然還有我們正在推動的智慧製造,也就是工業4.0,因為具備生產力、較能為產業創造價值。
智慧交通我想很快就能全面落實,像台灣現在已經有「停車大聲公」App,幫助民眾找停車位,各種AI的商業應用慢慢出現,越來越聰明。無人車也是這樣,它可以行駛得比人開車還順暢,因為它不會有情緒。
問:政府在打基樁的同時,如何實際幫助民間企業達到資源整合?
答:我覺得以現在的情況來看,最好是讓產業界、民間來帶動,也就是讓應用來帶動。譬如說智慧交通,如果政府要去撮合交通部、經濟部,永遠搞不定,但如果有一個新創事業,比方說前面提到的停車大聲公App,業者就可以自己去串連, 自己和台北市所有停車場簽約,就解決了,根本不用管交通部。就像臉書, 也不是政府所建置的,它是慢慢擴大、成長,當大家發現它好用、願意用、喜歡用,漸漸就融入了越來越多的功能。
談台灣AI產業在世界的機會》
耕作「科技田」生態系,人才自然不外流
問:所以是從消費者需求做起,不是只強調政府的角色?
答:我很想透過政府的力量,把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建立好。出發點如果是這樣,在思考這些產業政策、方向時就會比較到位。當年政府推動「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」,是以產能為目標,但我覺得能真正改善年輕人的工作環境,才是重點。
我覺得政府不要一天到晚想幫年輕人創造未來, 年輕人本身就有很多能量,只需要給他們環境, 他們自己就能創造未來。你看台灣民間的廟會活動多有活力,政府應該多鬆綁讓民間力量多發揮。
問:您在上任時曾提過一些具體的作法,未來還有想要推動的步驟是什麼?
答:以建立適合年輕人發揮的工作環境來看,我一直在強調價值創造,產業創新應該是一個生態系統,投入資源、研發、驗證,最後可以產業化,產業化之後成本就可以回收,然後又有資源可以投入研究,是一個循環的eco-system。科技部、甚至整個政府,只要能夠把產業環境變成一池活水就夠了。現在就是這個循環還沒建立起來,所以好像到處卡關,其實只要把它打通,年輕人就可以有所作為。
問:您上任以來認為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
答:我認為最大的挑戰還是法規,例如《科技基本法》,我們希望在學界和業界間的鴻溝上,至少架一座橋,但修法要花好幾個月,我上任前就已經在為此奔走,希望這個會期可以突破。還有吸引國外人才來台的相關法令也是,希望科技人才的簽證法規能夠盡快鬆綁。
問:所以您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讓政府、學術和民間整合起來?
答:對啊,我是農家子弟出身,過去是種田, 而今耕作的是「科技田」,在科技這塊領域中,還處於翻土、鬆土的階段!
About 陳良基
出生:1956年
現職:科技部部長
經歷:教育部政務次長、國立臺灣大學學術副校長、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
學歷: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、碩士、博士
看更多精彩內容詳見本期的English Career
本文來自: http://magazine.chinatimes.com/EnglishCareer/20171204001632-300224
留言列表